2011年4月23日星期六

72歲舞蹈家陳愛蓮:我爭取早日復排舞劇《紅樓夢》

  中國舞蹈演員。著名舞蹈表演藝術家、陳愛蓮藝術團團長,陳愛蓮舞蹈學校校長,中國歌劇舞劇院舞蹈家兼編導、教員。第六屆、第七屆、第八屆、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、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、中國致公黨中央委員、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理事、中國人口文化促進會理事、中國印尼經濟文化交流協會理事、中國演出協會理事、中國田漢基金會理事。2007年 "全國十大社會公益之星"候選人。
“我爭取早日復排舞劇《紅樓夢》。”這是筆者不久前采訪舞蹈家陳愛蓮時,她所說的一句話。
陳愛蓮今年已經72歲了,但她依然在給學生教授舞蹈課程,甚至依然活躍在舞臺之上。對于陳愛蓮來說,舞蹈是她的生命,是她畢生的事業,是值得她傾其所有的一門藝術。這一切的一切,全都來自于“熱愛”二字。
自幼就喜歡跳舞的陳愛蓮,13歲時被選入了中央戲劇學院附屬舞蹈團學員班(新中國最早的專業舞蹈培訓班),后來又進入北京舞蹈學校繼續學習舞蹈。“我和其他人都不一樣”,從談話中筆者得知,陳愛蓮所說的“不一樣”是指,和其他舞蹈家相比,她自己是“擁有良好的芭蕾舞基礎的民族舞劇演員”。在北京舞蹈學校當年還沒有“分科”的時候,所有的學生接受的都是全面的舞蹈教育,芭蕾舞(他們的芭蕾基礎都是跟著俄羅斯專家學習的)、民間舞都要學。“分科”以后,因為陳愛蓮是尖子生,“芭科”和“民科”都搶著要她,而“尖子生應該搞中國的舞蹈”,所以她就被分配到了“民科”。同時具備芭蕾舞和民族舞兩方面的良好素質,這也是陳愛蓮能在民族芭蕾舞劇《魚美人》中擔任主角并且一炮而紅的原因。而《魚美人》的成功,讓這位兼得芭蕾與民族兩方面舞蹈營養的舞者,從此開始了她在舞劇事業的夢想和跋涉。
從這一點聯想開來,的確,伴隨著“分科”,伴隨著越來越多的“專業化”,現在的舞蹈演員很多都是專而不全。當我們得知某某人是舞蹈專業的時候,我們往往都會問:“是跳什么舞的?”而什么叫做“舞者”?“舞者”原本應該指的是“跳舞的人”,應該是不偏科、各種舞蹈都能涉足的人。我們現在常說的“舞者”,其實應該在其前面加上一個修飾詞,比如“芭蕾舞者”或是“民族舞者”。這些“舞者”所缺乏的恰恰是全面而綜合的素質培養。我們總在講綜合實力,而持續的“專業化”的細分,綜合實力又從何說起呢?“如果當時中國沒有分成兩個流派,那么現在中國的舞劇要更好!”陳愛蓮的這句話表達了她的舞蹈主張。
說到應該如何把舞蹈跳好,這位身著大紅繡花外套、戴著艷綠色圍巾的舞者指了指自己的衣著,說:“要時刻注意自己留給他人的感受,不能讓觀眾無聊,更不能讓觀眾睡覺。”上臺演出不比在臺下練習,上臺是演給觀眾看的,不應該說有多么專業化,而應該說好看。如果觀眾不能接受、不喜歡,對舞蹈產生不了興趣,那么一個舞蹈作品的專業性、思想性又從何說起呢?一個好的舞蹈作品必然是從外在到內在的美的滲透。聯想現在中國的一些現代舞作品,不管宣傳單上印著何其豐富、何其深刻的思想內涵,它們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永遠是一種讓人無法欣賞、無法理解的形式,別說普通觀眾了,就連專業人士都大呼“難懂”。這樣的作品讓人感覺不到“美”的存在。還有些舞蹈演員,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美,讓人覺得“為什么他們的動作會做得這么難看,他們是學跳舞的嗎”?說起這一點,其實所謂的專業舞者都是由非專業舞者過渡而來的,為什么有些非專業的人跳得好,有些專業舞者反而跳得差?因為跳得好的人是用心在跳舞,是在想盡辦法角鋼給觀眾帶來美的享受。舞蹈作為一種藝術形態,在排練和表演的時候是不是應該試著去換位思考,想想假如我們自己是觀眾,看了自己跳的舞蹈,會有什么樣的感覺?只知道一味地自我陶醉與欣賞,覺得自己的舞蹈作品表達出多么高深的思想,那么這種舞蹈注定是失敗的。
“軟實力依然是重要的,一個是教育,一個是文化。錢財難以留下,但文化可以傳承。”陳愛蓮的這句話是對中國舞蹈的鞭策。第一,中國的舞蹈人還有太多的東西要學。舞蹈教員要學會更好地去從事教育工作,而舞蹈學員則要學會如何把中國文化融入自己的心靈之中,以更好地從事這項事業。第二,中國的舞蹈人應該把文化傳承放在第一,而不能把財富積累看得過重,應該多創造出一些有文化內涵的作品。
“如果能活到一百歲,到那時,我還會繼續跳舞。”這是陳愛蓮在臨別時留給筆者深刻印象的一句話。藝術家是需要激情的,搞藝術更離不開對藝術的熱愛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