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4月20日星期三

張繼鋼:我的藝術創新的哲學 2

  限制“身體”
限制身體,使之持續,形成常態:身體的角度、幅度、動態、節奏、律動等是其基本要素,偶然的破壞將會形成亮點。
看過藏族獨舞《母親》的人,一定不會忘記那位年邁卻非常慈祥的母親,其重要的原因,是她彎曲前伏的身體帶給人們強烈的視覺感受。在創作藏族舞蹈《母親》時,我的基本做法就是讓演員把上身彎曲到90度,這是基于3個理由:第一,她是一位老人;第二,她是一位高原的老人;第三,她是一位具有宗教信仰的老人。
二、限制的要求及其與“解放”的關系
就限制而言,根據內容尋找表現形式是可行的,反之,根據表現形式尋找內容也是可行的,我認為在表演藝術領域,后者可能更重要。
限制的基本要求是:看得準。一旦明確目標,鎖定方向,創作者就應
當主動拒絕和放棄不相關、不重要的東西,就這個意義來說,可稱為“攻其一點,不及其余”。
扣得緊。確立了就要緊緊扣住,一環一環地環環相扣,不要若即若離,而要始終如一,盡快形成自己、完善自己。
撐得開。撕開一個小口子,看到了別有洞天,再撕開一個小口子,再看到別有洞天,如同作品結構中的“鳳頭(漂亮)、豬肚(飽滿)、豹尾(有力)”中的“豬肚”,飽滿、豐厚而充實。
收得妙。是主題思想最光亮的火焰,是藝術風格最精粹的升華,是情理之中的最出人所料,是意料之外的最意味深長,所謂“扎筐編簍全在收口”。
“限制”與“解放”的關系:限制如同枷鎖,打開它需要的不是氣力而是智慧;限制如同隧道,穿越它需要的不是張狂而是謹慎。
限制,也就是一棵種子,讓它發芽、開花、結果之后,再成為新的種子;限制,也就是一個元素,讓它發展、變化、升華之后,還回歸為這個元素。所以,“限制”,對于不懂限制的創作者來說,必將成為“枷鎖”;對于懂得限制的創作者來說,就已然獲得了“解放”。
三、結語
軍事指揮員面對極其復雜的戰爭條件,常常是不能選擇時間、地點、地形、氣候、敵我雙方力量的對比,這些都是“限制”,然而,有一個選擇是必須的,那就是——勝利!
同理,文藝創作也會面對很多“限制”,如題材、體裁、主題、內容等,但必須沖破重圍、出奇制勝。因為,文藝創作的目的地只有一個,那就是——“創新”!
當占據了獨特的地形后,就要:
看得準——排除干擾,鎖定目標。
扣得緊——層層推進,環環相扣。
撐得開——撕開缺口,天高地闊。
收得妙——出人所料,意味深長。
孔子曰:“從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“從心所欲”就是無限自由,“矩”就是限制,在限制中能夠“從心所欲”,這就是我們尋找限制的意義。其實,“限制”就是支點,也是條件。
在限制中,累積點滴,不斷掘進,形成風格,接近完美!
沒有限制就沒有獨特;沒有獨特就沒有風格;沒有風格就沒有經典。
“限制”決定著作品獨特的物質存在,也必然制約和影響著創作者的思維發散,在創作過程中起著主要或根本的決定作用。
有限的空間和時間考驗著超常的智慧,狹窄的區域中閃爍出廣闊的創作靈感。“放浪”只能是庸人的演兵場,而“限制”則是天才的磨刀石。
絕境:絕處逢生
“絕處”,是歷代大師創造的一座座巔峰,這些同類藝術的一部部經典成為后來者的“絕處”。什么是“逢生”?在我看來,1.“逢生”,就是“破舊”后的“立新”,就是獨樹一幟,別開生面,是覺悟,是發現。2.“逢生”的意義在于創立了新的坐標。
一、藝術創作語境中的“絕處逢生”
任何創作者只要抱定獨創的信念,那么有一截路是無論如何繞不過去的,這截路就叫“絕處逢生”。“絕處”,是歷代大師創造的一座座巔峰,這些同類藝術的一部部經典成為后來者的“絕處”。人們通常所講的“絕處逢生”,大多指生活中的起死回生或化險為夷之類,這里所指“絕處逢生”,是我多年創作實踐的感悟,是創作方法的一種,這種方法是促使創作者清醒、明確、主動、執著地生產出令同輩“拍案叫絕”、讓后人難以逾越的“絕處”。這樣的“絕處逢生”,是很高的藝術境界。
在藝術創造的歷程中,“山重水復疑無路”是很難的。因為,不是每個藝術家都能夠輕易走到“絕處”。“絕處”,是一種難得的藝術境遇,可惜的是,多數人在此處無奈地掉頭返回了。其實,“絕處”已經具備價值,在這個關鍵時刻,離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僅差半步。唐代詩人崔顥曾有《黃鶴樓》一詩廣為流傳,令人贊嘆:“昔人已乘黃鶴去,此地空余黃鶴樓。黃鶴一去不復返,白云千載空悠悠。晴川歷歷漢陽樹,芳草萋萋鸚鵡洲。日暮鄉關何處是?煙波江上使人愁。”這首詩被宋代評論家嚴羽認為:“唐人七律詩,當以此為第一”。據說大詩人李白到黃鶴樓時,準備登覽題詩,但看到影印機崔顥此詩后,竟無法下筆,只作了打油詩一首:“一拳打碎黃鶴樓,一腳踢翻鸚鵡洲。眼前有景道不得,崔顥題詩在上頭。”雖是傳聞,但足以見得“絕處”實在是一種難以逾越的高度。
“絕處”,是獨自的到達。你怎么走到這里,你要走向哪里,方向始終是明確的。“絕處”是另一重天,是高度,是品位,是標準,是絕不向平庸低頭,是接近彼岸的剎那。只是,遇到了沒有任何前人指引的迷失,是沒有了道路的困境,也是沒有了辦法的絕望。在某種意義上講,“逢生”是被“絕處”逼出來的,這個“生”是獨創的!嶄新的!空前的!是激動人心、美妙無比的!是“人人心中有,人人筆下無”的實現,是后來者難以超越的新的高峰,也形成了后來者的絕望。
二、怎樣到達“絕處”
巨大的內心期待推動了巨大的創造力。創作者燃燒著巨大的內心期待,是到達“絕處”的先決條件。這個“內心期待”就是觀賞者根本想不到的獨創,是前所未有的開辟。
深厚的藝術修養是到達“絕處”的必要條件。要具備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見多識廣,因為,經歷和悟性最終會決定你的高度。這是眼界!慧眼識珠能夠鑒別真偽,沙里淘金能夠鑒賞美丑,你自己的價值觀最終會決定你的發現和取舍。這是眼力!標準要高,既不重復別人,也不重復自己的過去;品質要純,不斷剔除雜質,始終追求唯一。這是眼光!具備了這樣的眼界、眼力、眼光,就肯定到達了“絕處”。
在創作奧運會開幕式時,我負責開幕式上半場《燦爛的古代文明》,有一個規定動作是五環。中國怎樣出現五環,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難的事情,我帶領著幾十位編導討論這個問題幾個月攻不下來,我們難以做到“讓人根本想不到”這樣一個目標。這里有一個前提,在做奧運會時,我們把以往奧運會開閉幕式全部看過,就我個人來說,壓力最大的是雅典希臘奧運會開幕式,因為它在體育場中心放“一湖水”,象征著希臘的愛琴海。觀眾一走進去看到“這湖水”,就已經看到希臘人的高貴,也可以說就基本上成功了。至于在水里演不演、演多少,實際上并不重要,因為這樣的藝術語言陳述方式,顛覆了前27屆奧運會開幕式陸地表演的方式,所以,特別難以超越。我們反復就這個問題在一起議論,在奧運競標時,從幾百個競標方案到13個,到5個。最后,奧組委重新組建導演團隊,方案重新解密,有兩個團隊在一個問題上不謀而合,即在地面采用LED:一個是解放軍團隊,一個是張藝謀、斯皮爾伯格團隊。在討論中我堅定地支持鳥巢地面一定要采用LED。只有世界上最大地面LED,才有可能反映出中國五千年的文明,才能夠抵擋希臘的“這湖水”,否則沒有辦法,所以,我們的地面采用LED。僅僅是這樣還不行,還必須讓它的形態有所象征,有傳達的理念。于是,中國“畫軸”就這樣誕生了。
再說五環,我比較喜歡的奧運會開幕式的五環出現有兩個:一是悉尼奧運會騎著馬形成的五環,他們手舉奧運五環旗,騎著白色大馬排山倒海、撲面而來,在廣場上形成五環。我非常喜歡這勢不可擋的氣勢,但是嚴格地來說,它的缺陷是環與環不能相交。二是雅典奧運會的五環,一個火種打到水里,在水里形成五環,這在當時的世界上是嶄新的,但我們作為同行不是很佩服,原因是重復了悉尼奧運會點火的理念。我們在仔細研究悉尼奧運會點火時,越發印證了希臘人一定是在悉尼點火的問題上受到了明顯的啟發。我們的五環怎樣才能出人所料,做到“見所未見、聞所未聞”?我們討論了好幾個月,不得要領。
有一天,奧組委給我們3位導影印機出租演每人配發了嶄新的電視、一套音響和兩塊黑板,我們創作人員就在黑板上又寫字又畫畫,做方案。當時我就說,擦掉,我重新給你們畫一個方案,但是怎么也擦不掉。我對編導工作室主任曹曉明說,重新去領黑板,奧組委怎么能拿不合格的產品。十幾分鐘后他回來了,他說:“導演,我們可真夠笨的。”他就在黑板的邊緣撕起了一張白色的保護膜。注意,他把字和畫撕起來。我說,別動,你再看看電視機也是嶄新的,是不是也沒有撕起保護膜,我們先把電視機打開看到圖像,接著,我拿出軍用手機,一看保護膜也沒撕,一按圖案出來了。我就去張藝謀的會議室,說五環想法誕生了,他特別高興,說怎么回事,我給他看軍用手機,說這是不是影像,這就如同我們的地面LED。我把保護膜撕了一半,他就明白了,這就是五環的來歷。
三、如何面對“絕處”
面對“絕處”,是最清醒、最關鍵、最痛苦、最難熬,也或許是最漫長,但卻是最具有決定意義的過程。其中,感受至深的“絕處逢生”的范式有如下幾種:
面對“絕處”必須做到“拒絕”
在這個過程中,當下要什么,可以暫時不清楚;肯定不要什么,必須明明白白。當你面對一個嶄新的任務時,你自己、你和你的團隊一下子不是很清楚要做成什么樣子,但絕對不能做成什么樣必須明確,這是一個到達“絕處”的好方法,用這種方法可以清醒地到達“絕處”。
在做大型音樂舞蹈史詩《復興之路》時,我記得是2008年10月15日,我們核心創意組在討論,我當時就提出一個觀點:從今天起,我們要始終盯著《東方紅》,盯著《東方紅》是要想盡一切辦法和它不一樣,我們一定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剖析《東方紅》,研究《東方紅》就是要和它不一樣,因為《東方紅》已然成為經典,在新中國成立15周年的時候,樹立起來的一座高峰。同時,我們還要緊緊盯著目前最發達的國家,美、日、英、德、法,我們始終要想,如果這些國家給自己的國家過生日,他們是什么樣的美學觀念和情感表達。
于是,當時提出了兩個拒絕:拒絕常見的歌舞晚會品質;拒絕膚淺的光怪陸離。為什么?第一,中國是一個晚會大國,每天打開電視都可以看到晚會,也許這個世界上所有國家加在一起的晚會都頂不上中國。新中國成立60年,我們必須拒絕常見的歌舞晚會品質。第二,拒絕膚淺的光怪陸離,大家回憶一下,看晚會無論主持人還是演員,滿身都是亮片,亮片亮到什么程度,只能看到光澤,不知道什么人物、什么性格,而看不到人。看的時間長了,令人想起國外的賭場,想起暴發戶、大金牙,這些已然失去了高貴,失去了素美。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!所以,當時《復興之路》是什么樣可以暫時不知道,但《復興之路》不是什么樣必須清清楚楚。
打破常規,讓異峰突起
在“情理之中”,非要做到“意料之外”,就必須打破常規,讓“異峰”能夠“突起”;有意推翻慣有邏輯,讓觀賞者感到意外。所以,不在乎說什么,而在乎怎么說;不在乎寫什么,而在乎怎么寫;不在乎做什么,而在乎怎么做。
我們是研究一種創作方法。澳大利亞的悉尼奧運會開幕式點火,我認為做得非常聰明。英國人登上澳洲以來,與澳大利亞土著人的文化始終不能融合,所以,創作者是智者,他們做到了水火相容。早在圣火傳遞的時候,悉尼人就別出心裁地進行了一次水底的圣火傳遞。點火者身穿銀色連體防水服,在四周瀑布飛瀉的背景下,點燃了潛伏在水底的主火炬臺,水火交融的浪漫情景深深地印在人們的腦海中。我們都知道水火不容,只要救火就離不開水,但是澳大利亞的文化、生存狀態,存在西方人和土著人的水火相容,我非常贊賞,點火者就是當地的土著人。
在研究殘奧會開幕式點火時,面對更大的難題。首先要和奧運會開幕式不一樣,因為都在鳥巢,其難度在于它是封閉型場館。有一天早上8點鐘,我到殘奧會開幕式工作組上班,我們的編導匯報了兩個方案,都非常讓人感動。其中之一是他們讓肢殘人坐在椅子上引體向上,自己把自己拉到40米的高度,依據在科技館。后來,我隨編導一起來到科技館,親自坐在椅子上進行試驗,費了很大的勁,離地不高但是很有希望。這樣的自強不息、這樣高舉強攻的方案,是難以超越的。
同樣,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開幕式點火,堪稱是點火的范例。這樣的點火稱為情感點火,是四兩撥千斤,選擇的點火人是美國拳王穆罕默德·阿里。這曾經是世界上最厲害的一雙手,因為患了帕金森癥,所以,現在是最虛弱的,并因病痛而不停地顫抖,這成為奧運會歷史上最感人的一幕。能想到用這樣的細節,實在稱得上是天才。
把不可能變為可能,創造奇跡
例如:盲人舞蹈《去看春天》。常人的理智告訴你這是辦不到的,我們就是要借助這一常理來思考問題,這就叫把不可能變為可能。
我在給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創作了《千手觀音》之后,有一天,我對中國殘聯的領導說,我再給你們創作一個盲人舞蹈。他說,別逗了,編導編出舞蹈一定要做示范,演員必須要模仿,盲人怎么能模仿。我說,不僅要編盲人舞蹈,而且要編盲人的群舞,這個舞蹈還要叫《去看春天》。還有一個例子,當時《去看春天》的舞美,設計了幾次方案都通不過,終于,他憋不住了。他對我說,我認為你太過分了、太苛刻了!我說,你能給我一些時間,讓我能告訴你應該是什么樣的嗎?盲人見過春天嗎?盲人見過太陽嗎?盲人見過山巒嗎?那你為什么不能像梵高一樣,畫一個變形的大地呢?!他終于明白了,于是,設計出非常獨特的舞美方案。還有一個例子,我編出來以后,讓楊笑陽去藝術團排舞蹈。他說有一個事情解決不了,那就是盲人一個一個跳非常危險。我想說一個常識,形體是有記憶的,不是光靠心靈和眼睛,所以,戲曲要耗山膀。盲人怎么辦,他們是有聽覺的,我說把他們綁起來,是一根線上的螞蚱,把所有人的腰綁上,像天上的風箏一樣。但跳到臺底下怎么辦?我說,從上臺口到下臺口綁一根長帶子。這樣第一安全,第二證明他們是盲人。
順勢借力,四兩撥千斤
在做大型音樂舞蹈史詩《復興之路》第四章《百年夢圓》時,作為國家的重大事情,我們起初設想是用200面缶再次擊打《擊缶而歌》,后來否定了,因為沒有很好地利用這個舞臺,沒有順勢借力。我們采用超現實主義方法,超現實是建立在現實主義的基礎上的,比較典型的例子,如沙灘上的一塊表,一半是真的,另一半是河流的,也就是似是而非的。就是利用《復興之路》的臺階和橢圓形成鳥巢的頂部,亦真亦幻。讓一只小號在鋼琴的伴奏下吹奏,視頻上閃回奧運會、殘奧會開閉幕式演出場面和各國運動員在賽場上拼搏、賽場下親切交流等情形,于是形成了順勢借力的辦法。最漂亮的是在結束時,還拉出了跑道,中國運動健兒在五星紅旗下奮力爭先、跌倒爬起的感彩色影印機人場面。這就是順其勢、借其力。
四、結語
說“絕處逢生”也許極端了一些,但對于藝術家尋找和推開藝術創新之門是很有必要的。以這樣的創作態度去主動拒絕常規、挑戰未知、承受歷練,就已然使你站立的起點很高了。
實際上,“絕處”,是很清醒的藝術標準,很勇敢的精神探險,而“逢生”,就是開啟先河,就是點燃的燈,就是照亮的路!
當然,真正“值錢”的就那么一點點,那一點“黃金”無論如何是存在的,只是藏得太深,躲得很遠,需要“踏破鐵鞋”執著尋覓,“衣帶漸寬”艱苦探究。
就像一名旅行者,行走在藝無止境的路上,什么艱難險阻都不能阻擋他前行的步履,面對海洋絕不望洋興嘆!敬仰高山絕不高山仰止!向著最美好的夢想奔跑,永不放棄!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